发表日期:2024-10-04 08:18 文章编辑:蓝蓝 浏览次数:180
太傅是皇帝的师傅,主要负责皇帝的教育和文化事务。太傅通常是由文臣担任,也可以由武将兼任。在历史上,太傅的权力比太师要小,但是太傅通常会担任皇帝的辅政大臣,对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事务有很大的影响力。
太保是皇帝的保护者,主要负责皇帝的安全和健康。太保通常由武将担任,也可以由文臣兼任。在历史上,太保的权力比太傅和太师都要小,但是太保通常会担任皇帝的亲信和军事将领,对国家的安全和军事事务有很大的影响力。
一样大,都属于三公。
三公,是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据史类作品记载秦朝设置,秦朝以后多为虚职。
据说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
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明清时期,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为正一品官。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官。其次,才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少保。三公三孤,大多为增衔,而生前加赠,又必有盖世的殊劳。
死后追封的就不整理了,晚晴的一堆一堆。
西汉也时置太保,在太傅、太师之下,并同位三公,在司徒、大司马、司空、御史大夫之上,不具职掌。东汉仅置太傅,不置师、保官。三国时曹魏末,复置太保,由荥阳人郑冲担任,西晋至南北朝延置。西晋又别置太子太保一职,职掌辅助太子。
太师指两种官职。一是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周),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二是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太保:古代三公之一,有时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之官。西周始置。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武王去世,成王年少,召公任太保,以长老身份监护。周公东征胜利,建东都成周,成王到成周开始亲理政务,召公为此作长篇教导。后以陕(为分界,“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而东,周公主之。”。后召公子孙以太保为氏。太保与太师、太傅合称“三公”。
太尉: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无关,故带有虚位性质,不同于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武帝时以贵戚为太尉,而又和丞相同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将大司马改为太尉。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后曹操撤销三公制,自任丞相。曹丕时期曾短暂恢复,后又撤销。自隋撤销府与僚佐,便渐次演化成优宠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赠官。元不常置。明朝废止。
在中国古代,太师、太保、太傅是三种非常高的官职,其地位顺序是太师 > 太保 > 太傅。
太师是的师傅,是全国的教育家,主要负责的教育和辅助执政;太保则是的保护者,负责守卫皇宫和保卫的安全;太傅则是的老师,主要负责的教育和担任的辅佐官。
在地位上,太师最高,太保次之,太傅居第三位。但在实际运作中,他们的职责和也有所不同。
太子太傅,太师,太保都是东宫太子的老师,只是职责不一样,太傅教习的是武功,太师教文,太保则是保护太子安全。
中国古人非常谦虚,哪怕天子也要学习;而且一个老师不够,要三个老师。从字面意思看:
“太师”的重点在“教导”。“师”,导之教顺(《大戴礼记》),天子所师法(孔安国)。有居高临下的感觉,太师是天子都要学习的对象。
“太傅”的重点在“辅助”。“傅”,傅其德义(《大戴礼记》),傅,傅相天子(孔安国)。明显语气比老师弱了一些,是太傅辅助天子。
“太保”的重点在“保卫”。 “保",保其身体(《大戴礼记》),保安天子于德义(孔安国)。如果说太师、太傅偏重于文,那么太保偏重于武,教皇帝军事知识,保护天子的安全。
虽然大多数时间是名义上的,但有比没有强;另外,无论西周礼法,还是两汉后的经学,都认为“德义>武力”,故此在地位上,“太师>太傅>太保”。
太师、太傅、太保同时为古三公,后又被称为三师。与之对应的有太子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周时候,有实权。秦汉之后,多为虚职,尊称。
太傅:
位列三公,正一品位,处于专制统治者的核心位置,是皇帝统治四方的高级代言人。
直接参与军国大事的拟定和决策,在皇帝幼小或皇室暗弱时时常成为真正的统治者。 太子太傅,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为太子的师傅。汉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东汉秩中二千石。太子对其执弟子之礼。三国因置。
太师: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太保:
古代三公之一,位次太傅。亦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之官。西周始置。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武王去世,成王年少,召公任太保,以长老身份监护。周公东征胜利,建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成王到成周开始亲理政务,召公为此作长篇教导,即《尚书·召诰》。
一样大
太师太傅太保被称做三师(或三公),都是虚衔,官居正一品,一般是对宰相的加衔。只是排序第一位是太师次之太傅末位太保。
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宋史百官志载“太宰,一人。周武王时,周公旦始居之,掌邦治,为六卿之首。秦、汉、魏不常置。晋初依《周礼》,备置三公。三公之职,太师居首,景帝名师,故置太宰以代之。太宰,盖古之太师也。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周武王时,太公为太师。周成王时,周公为太师;周公薨,毕公代之。汉西京初不置,平帝始复置太师官,而孔光居焉。汉东京又废。献帝初,董卓为太师,卓诛又废。魏世不置。晋既因太师而置太宰,以安平王孚居焉。”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元史百官志曰“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正一品,银印,以道燮阴阳,经邦国。有元袭其名号,特示尊崇。太祖十二年,以国王置太师一员。太宗即位,建三公,其拜罢岁月,皆不可考。世祖之世,其职常缺,而仅置太保一员。至成宗、武宗而后,三公并建,而无虚位矣。”
明史 清史稿官职志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正一品。...初沿明制,大臣有授公、孤者。嗣定为兼官、加官及赠官”。
太师和太子太师的区别
太师属“三公”之列 隋唐时“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太师 太傅 太保为“三师”。根据旧唐书 新唐书记载唐初只设有东宫“三师三少”未设“三孤”,“三师”为贞观11年复置。宋朝复称“三公”但并未设“三孤”。明时复置“三孤”。
太子太师属“东宫三师”为名义上的太子老师。
明史官职志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并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观三公之道德而教谕焉。”可见太师和太子太师不是一回事,太子太师也不能简称太师,观元 明 清三朝太师都是正一品衔而太子太师只有从一品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