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24-10-17 15:48 文章编辑:蓝蓝 浏览次数:268
从1308年至1321年,但丁用了13年之久的时间完成了旷世之作《神曲》。在诗中他对意大利的历史和未来倾注了无限的留恋和憧憬,批判了现实社会的丑恶和黑暗,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光明的信心。 《神曲》作为中世纪文学的产物,具有很强的神学和宗教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说,神曲描写的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故事。一个名叫但丁的人物与作者但丁不同穿越地狱、炼狱最后到达天堂见到上帝的经历。诗歌表现出明显的基督教思想,即世人为了获救,必须克服各种诱惑,忏悔自己的过错,以求得上帝的宽容,进入天堂。而那些行恶之人,势必在地狱中受到永恒的惩罚。诗中但丁的旅途象征着人生的坎坷和艰难。“地狱篇”中所描绘的种种惩罚,正是为了提醒世人认识现实的险恶。在人生的旅途上需要有维吉尔那样的贤师指引,更需要有贝阿特而采式的出神寄托。 从《神曲》对人物的描写来看,《神曲》与意大利的现实和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与人生道路的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它又具有很强的批判现实和弘扬正义的深刻思想内涵。《神曲》在艺术上的成就无可比拟。其结构严谨,形式和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全诗三卷,每卷三十三篇,加上序共一百篇。三卷分别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个国度。全诗由三行一组的押韵诗体tercets写成,形式工整匀称,韵律平稳有力。《神曲》形式上“三”的重复,象征了西方基督教传统的“三位合一”的思想,体现了作者对和平、仁爱以及万物有序的理想的追求。
主要内容:一天,但丁在森林中迷路,危急之际,罗马诗人维吉尔(V irgilio)受贝雅特里奇(B eatrice)之托付,带领但丁穿过地狱、净界。
这段旅程中,但丁看到了有些罪人在地狱因生前不同之罪过而遭受不同的惩罚,另一些罪人则在净界里努力洗除自己的罪孽,后来贝雅特里奇出现,接替维吉尔的向导地位,在迫使但丁对自己的过失作一番告白后,亲自引导但丁游历天国,但丁最后终于见到上帝。
《神曲》共分三篇:地狱、净界(炼狱)、天堂,每一部分由33章组成,加上最前面的序章,全书共100章。
《神曲》以哀切、悲惨的地狱开始,而结局的天堂是光明、偷快的。这正符合喜剧的定义。后人为了表示对《神曲》的赞赏和对作者的崇敬,加上了“神圣的”这个形容词《神曲》分为三部:《地狱》、《炼狱》、《天堂》。诗人采用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文学的形式,描写了一个幻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
诗人在诗中自叙他在人生的中途(35岁),在一片黑暗的森林中迷了路,正想往一个秀美的山峰攀登时,忽然出现了三只野兽—豹、狮、狼拦住去路。
在危急关头,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受贝阿特丽采之托前来援救但丁从另一条路走向光明。
维吉尔引导但丁游历了地狱和炼狱,最后由贝阿特丽采引导他游历了天堂。
但丁《神曲》考点
1.作者简介
但丁,意大利中世纪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人物,以史诗(神曲》留名后世。但丁是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也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恩格斯评价说:“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2.《神曲》
《神曲》是一部比较特殊的史诗,因为诗中叙述的是诗人自己想象中的经历。全诗分《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谴责教会的统治,但仍然未摆脱基督教神学的观点。这是一部充满隐喻性、象征性,同时又洋溢着鲜明的现实性、倾向性的作品。但丁借贝娅特丽丝对他的谈话表示他写作《神曲》的主旨,是“为了对万恶的社会有所裨益”,也就是说,《神曲》虽然采用了中世纪特有的幻游文学的形式,其寓意和象征在解释上常常引发颇多争议,但它的思想内涵则是异常明确的,即映照现实,启迪人心,让世人经历考验,摆脱迷误,臻于善和真,使意大利走出苦难,拨乱反正,寻得政治上、道德上复兴的道路。
《神曲》的艺术特色:(1)梦幻与写实的交融;(2)工整与协调的结构;(3)象征、寓意、梦幻手法的运用;(4)运用意大利语写成,采用意大利的民歌形式,打破正统的拉丁文写法。
《但丁密码》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出品的一部惊悚悬疑片,由朗·霍华德执导,汤姆·汉克斯、菲丽希缇·琼斯、伊尔凡·可汗、希德丝·巴比特·科努德森等联合主演。
该片讲述了哈佛大学符号学教授罗伯特兰登在失忆与追杀的双重威胁下,他穿越欧洲与时间赛跑,竭力阻止一场祸及全球的阴谋。
但丁神曲是一部由意大利文写成的史诗诗歌作品。它以中世纪的意大利方言为基础,主要使用托斯卡纳方言,这是当时意大利文学的主要语言。但丁神曲的语言风格优美、丰富,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和诗歌形式,包括押韵、节奏和音韵。
这种语言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音乐性和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深入体验到作品中所描绘的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景象。因此,但丁神曲的语言被认为是意大利文学的巅峰之作,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丁小传——我的另类翻译之旅 102
【絮语】
这一篇是但丁小传。
【翻译】
但丁·阿利吉耶里
Dante Alighieri,1265-1321
但丁·阿利吉耶里大概在 1265 年 5 月中旬出生于佛罗伦萨(Florence)。
这座城市,当时在第一部民主宪法之下,正处于支持教皇的圭尔夫党(party of the Guelphs)与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的吉贝里党(party of the Ghibellines)的尖锐分立之中。
但丁的家族属于圭尔夫派的支持者,而且,在但丁才几个月大的时候,圭尔夫派在贝内文托(Benevento)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
尽管血统高贵,阿利吉耶里家族却既不富有,也不是特别显赫。
但丁看来很可能在圣克罗齐(Santa Croce)的方济各会(Franciscan school)学校接受了他的早期教育。毫无疑问,他很大程度上受到布鲁内托·拉蒂尼(Brunetto Latini)的影响,这位哲学家兼学者是佛罗伦萨自治领委员会(councils of the Florentine commune)中的重量级人物。
但丁二十岁之前,就开始写诗,并渐渐与“甜蜜新文风”的意大利诗人们混在一起,这些诗人在哲理诗中歌颂他们的爱情与女友。
但丁的“女友”是某个家族的碧翠丝(Beatrice,在王维克翻译的《神曲》中,译为“贝雅特丽齐),他用非同寻常的热情赞美她。根据薄伽丘的《但丁传》(Life of Dante),她是碧翠丝·波蒂纳里(Beatrice Portinari),一位佛罗伦萨市民的女儿,嫁给了一位富有的银行家,仅仅二十四岁就去世。
但丁在《新生活》(Vita Nuova ,1292)中第一次歌颂了碧翠丝,在这本书中,他以一连串的诗歌伴随散文式的评论讲述了他的爱情故事,包括在他们两个九岁时的第一次邂逅,他们在 1283 年 5 月里的相互问候,以及在 1290 年碧翠丝的去世。
满三十岁后,但丁渐渐积极主动地涉身佛罗伦萨政治。这座城市的宪法基于同业公会,而但丁,注册登记的是医师(phsicians)和药剂师公会,该公会也包含书商(book dealers),并取得了委员任职资格。他参与委员会的审议,在一个特别使团中任职,并在 1300 年被选为管理城市的六位行政长官之一。
之前圭尔夫派与吉贝里派之间的斗争,出现新的形式,取而代之的是白党(Whites)与黑党(Blacks)之间的冲突。身为行政长官之一,但丁似乎将他的影响力转到减少派系争斗上,将斗争双方领袖人物逐出佛罗伦萨,包括属于黑党的他妻子亲戚,科索·多纳蒂(Corso Donati),以及属于白党的他第一个友人,诗人吉多·卡瓦坎蒂(Guido Cavalcanti)。
尽管但丁和白党领袖反对教皇介入佛罗伦萨公共事务,但是,教皇卜尼法斯八世(Pope Boniface VIII)还是邀请瓦卢瓦王朝的查尔斯(Charles of Valois)——法国国王菲利浦(King Philip of France)的兄弟,进入佛罗伦萨以解决两派之间的分歧。实际上,他协助黑党攫取权力,超过六百名白党成员被判处放逐。
在 1302 年,但丁与白党的其他四名成员被指控职务贪腐。他被判处罚款,需三天内缴纳 5,000 枚弗罗林金币(florins),否则没收财产,放逐两年,并褫夺再次担任公职权利。
三个月后,由于他拒绝缴纳罚金,但丁被判处如果他进入共和国管辖范围,将被执行火刑。
“在罗马(Rome)最美丽,最闻名的女儿——佛罗伦萨的公民们兴高采烈地把我从她甜蜜怀抱中强行赶走之后,”但丁在《康维奥》(Convivio,意大利语,有“宴会”之意,台版译为《飨宴》)中写了他的流亡生涯,“我几乎走遍了我们这种语言延伸到的所有地区,展示我命运之伤痛,实属情非得已。”
书中记录了但丁出席了圣戈登佐(San Godenzo)的一个会议,在那里,放逐中的白党们与吉贝里党形成了一个联盟,但当联军 1304 年在拉斯特拉(Lastra)惨遭失败时,他好像并不在场。
也许他已经把他自己从他流亡伙伴的“邪恶且愚蠢组织”中脱离出来,“自己组建一个党派”,并在维罗纳(Verona)的德拉-斯卡拉斯(Della Scalas)宫廷创建了他的“第一庇护所与旅馆”。
在随后几年里,他可能在博洛尼亚(Bologna)呆了一阵子,后来又到了帕多瓦(Padua),据说乔托(Giotto)在那里接待了他。
到 1306 年底,他是卢尼贾纳(Lunigiana)的马拉斯皮纳家族(Malaspinas)座上宾,并在与卢尼主教(Bishop of Luni)缔结和约时,担任他们家族大使。
过了一段时间,他可能访问了巴黎(Paris)并进入了当地大学学习。
在他被放逐的早年期间,但丁似乎研究了一些课题,使他获得了与诗人齐名的哲学家和神学家头衔。
在可能写于 1305 年到 1308 年之间的《康维奥》中,他讲述了在碧翠丝去世后,他是如何转向西塞罗(Cicero)的《论友谊》(De Amicitia)与波爱修斯(Boethius)的《哲学的慰藉》(Consolatio Philosophiae),这些书籍唤醒了他对哲学的热爱。
为颂扬哲学的价值,他开始撰写他的《康维奥》,他打算将它写成一种一般知识的宝库,采用诗歌形式,由较长的骈文式评论连接起来。
与此同时,他着手写作《论白话》(De Vulgari Eloquentia),一篇拉丁语论文,在论文中他为意大利语应当作为一种书面语言辩护。
1308 年,卢森堡的亨利(Henry of Luxemburg)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搅动了但丁的政治渴求。
当 1310 年亨利率领大军进入意大利时,但丁在致意大利君主与人民的一封信中欢呼拯救者(deliverer)降临。在米兰(Milan),他把亨利当成自己的君主,向亨利宣誓效忠。
当佛罗伦萨与那不勒斯的罗伯特国王(King Robert of Naples)结盟,准备抵抗罗马皇帝时,但丁在第二封书信中谴责他们顽固不化,并预言他们注定失败。
在第三封书信中,他指责皇帝本人的延迟拖沓,并敦促皇帝对抗佛罗伦萨。
很有可能就是在此期间,但丁撰写了他的《论君主政体》(De Monarchia),对于将皇帝当成世间秩序至高无上主宰进行了聪明的辩护。
亨利在 1313 年的去世,以及此后一年左右的无效战争,带给但丁及其党派的是政治抱负的终结。佛罗伦萨市在 1311 年更新了对但丁的定罪,在 1315 年又更新了一次。
亨利去世之后,在伦巴第(Lombardy)、托斯卡纳(Tuscany)、以及罗马涅(Romagna)等几位领主(lords)的保护下,但丁度过了他的余生。
依照某个传统,他一度退隐在亚平宁(Appenines)的丰特-阿韦拉纳之圣十字修道院( the monastery of Santa Croce di Fonte Avellana),撰写他的《神曲》,这可能早在 1292 年就已经策划了。
他几乎可以肯定有一段时间住在坎德拉-德拉-斯卡拉(Can Grand della Scala)的宫廷里,但丁把《帕拉迪索》(Paradiso,意思是“天堂”)献给了他。
在 1315 年佛罗伦萨发布流亡者总召回令。但丁拒付要求缴纳的罚款,认为这是“背负献祭品的污名”,觉得这样回乡将有损他的名誉与声望。到他生命终止之时,他似乎希望他的《诗曲》(Comedy,即《神曲》原名)终有一天为他打开这座城市的大门。
诗人生命中的最后几年是在拉文纳(Ravenna)度过的,受到弗朗西斯卡-达-里米尼(Francesca da Rimini)的侄子吉多-达-波伦塔(Guido da Polenta)的资助。
但丁的女儿,碧翠丝,是拉文纳市的一位修女,而他的儿子中有一个在那当牧师;他的妻子好像在他整个被放逐期间一直都住在佛罗伦萨。
但丁在拉文纳颇受敬重,有一个让他很快乐的志同道合朋友圈。
在拉文纳,他完成了《神曲》,还用拉丁文写了两首田园牧歌(eclogues),透着对闲淡时光某种心满意足。
在一次代表他的资助人前去威尼斯(Venice)执行外交使命的回程中,他染上热病(fever),并于 1321 年 9 月 14 日去世。但丁“以一位诗人和一位伟大哲学家的习俗”,被安葬在拉文纳的大教堂正门前,极尽哀荣。
现在,请花上大约十分钟预读或者说速读以下被系统化了的目录。在此使用的文本是查尔斯·艾略特·诺顿(Charles Eliot Norton)的翻译。其他译者翻译的目录当然会出现某些字词上的差异。中文翻译使用的是王维克翻译的商务印书馆版本,同样,与英文原文存在不小的差异。
【英文原文】
Dante Alighieri
1265–1321
Dante Alighieri was born in Florence about the middle of May, 1265. The city, then under its first democratic constitution, was sharply divided between the Papal party of the Guelphs and the Imperial party of the Ghibellines. Dante’s family were adherents of the Guelph faction, and when Dante was only a few months old, the Guelphs obtained decisive victory at the Battle of Benevento. Although of noble ancestry, the Alighieri family was neither wealthy nor particularly prominent.
It seems probable that Dante received his early education at the Franciscan school of Santa Croce. He evidently owed much to the influence of Brunetto Latini, the philosopher and scholar who figured largely in the councils of the Florentine commune. Before Dante was twenty, he began writing poetry and became associated with the Italian poets of the “sweet new style,” who exalted their love and their ladies in philosophical verse. Dante’s “lady,” whom he celebrated with singular devotion, was a certain Beatrice. According to Boccaccio’s Life of Dante, she was Beatrice Portinari, daughter of a Florentine citizen, who married a wealthy banker and died when she was but twenty-four. Dante first sang of Beatrice in the Vita Nuova (1292), a sequence of poems with prose comment in which he recounts the story of his love, of the first meeting when they were both nine years of age, of the exchange of greetings which passed between them on May Day, 1283, and of Beatrice’s death in 1290.
Upon turning thirty, Dante became actively involved in Florentine politics.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city was based upon the guilds, and Dante, upon his enrolment in the guild of physicians and apothecaries, which also included book dealers, became eligible for office. He participated in the deliberations of the councils, served on a special embassy, and in 1300 was elected one of the six priors that governed the city. The former struggle between the Guelphs and Ghibellines had appeared in new form in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Whites and the Blacks. As one of the priors, Dante seems to have been influential in the move to lessen factionalism by banishing from Florence the rival leaders, including among the Blacks his wife’s relative, Corso Donati, and among the Whites his “first friend,” the poet, Guido Cavalcanti. Despite the opposition of Dante and the White leaders to Papal interference in Florentine affairs, Pope Boniface VIII in 1301 invited Charles of Valois, brother of King Philip of France, to enter Florence to settl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factions. Actually he assisted the Blacks to seize power, and more than six hundred Whites were condemned to exile. In 1302 Dante, with four others of the White party, was charged with corruption in office. He was condemned to pay a fine of five thousand florins within three days or lose his property, exiled for two years, and denied the right ever again to hold public office. Three months later, upon his refusal to pay the fine, Dante was condemned to be burned alive if he should come within the power of the republic.
“After it was the pleasure of the citizens of the most beautiful and most famous daughter of Rome, Florence, to chase me forth from her sweet bosom,” Dante writes of his exile in the Convivio, “I have gone through almost every region to which this tongue of ours extends, showing against my will the wound of fortune.” It is recorded that Dante attended a meeting at San Godenzo, where an alliance was formed between the Whites in exile and the Ghibellines, but he does not seem to have been present in 1304 when the combined forces were defeated at Lastra. Perhaps he had already separated himself from the “evil and foolish company” of his fellow-exiles, “ formed a party by himself,” and found his “first refuge and hostelry” at the court of the Della Scalas in Verona. Probably during the following years he spent time at Bologna and later at Padua, where Giotto is said to have entertained him. Toward the end of 1306 he was the guest of the Malaspinas in Lunigiana and acted as their ambassador in making peace with the Bishop of Luni. Some time after this date he may have visited Paris and attended the university there.
During the early years of his exile Dante appears to have studied in those subjects which gained him the title of philosopher and theologian as well as poet. In the Convivio, probably written between 1305 and 1308, he tells how, after the death of Beatrice, he turned to Cicero’s De Amicitia and the Consolatio Philosophiae of Boethius, which awoke in him the love of philosophy. To sing its praises he began his Convivio, which he intended to be a kind of treasury of universal knowledge in the form of poems connected by lengthy prose commentaries. At the same time he worked upon the De Vulgari Eloquentia, a Latin treatise in which he defended the use of Italian as a literary language.
The election of Henry of Luxemburg as emperor in 1308 stirred Dante’s political hopes. When Henry entered Italy in 1310 at the head of an army, Dante in an epistle to the princes and people of Italy hailed the coming of a deliverer. At Milan he paid personal homage to Henry as his sovereign. When Florence, in alliance with King Robert of Naples, prepared to resist the emperor, Dante in a second epistle denounced them for their obstinacy and prophesied their doom. In a third epistle he upbraided the Emperor himself for his delay and urged him on against Florence. It was probably during this period that he wrote his De Monarchia, an intellectual defense of the emperor as the sovereign of the temporal order. The death of Henry in 1313, after a year or so of ineffectual fighting, brought an end to the political aspirations of Dante and his party. The city of Florence in 1311 and again in 1315 renewed his condemnation.
After Henry’s death, Dante passed the rest of his life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various lords of Lombardy, Tuscany, and the Romagna. According to one tradition, he retired for a time to the monastery of Santa Croce di Fonte Avellana in the Appenines, where he worked on the Divine Comedy, which may have been planned as early as 1292. He was almost certainly for a time at the court of Can Grande della Scala, to whom he dedicated the Paradiso. In 1315 Florence issued a general recall of exiles. Dante refused to pay the required fine and to “bear the brand of oblation,” feeling that such a return would derogate from his fame and honor. To the end of his life he appears to have hoped that his Comedy would finally open the gates of the city to him.
The last few years of the poet’s life were spent at Ravenna, under the patronage of Guido da Polenta, a nephew of Francesca da Rimini. Dante’s daughter, Beatrice, was a nun in that city, and one of his sons held a benefice there; his wife seems to have resided in Florence throughout his exile. Dante was greatly esteemed at Ravenna and enjoyed a congenial circle of friends. Here he completed the Divine Comedy and wrote two eclogues in Latin which indicate that a certain contentment surrounded his closing days. Returning from a diplomatic mission to Venice on behalf of his patron, he caught a fever and died September 14, 1321. He was buried at Ravenna before the door of the principal church, with the highest honors, and “in the habit of a poet and a great philosopher.”
Now spend about ten minutes pre-reading or skimming the following table of contents systematically. The text used here is that of the Charles Eliot Norton translation. Other translators would of course present the table of contents in somewhat different terms.
去年被博尔赫斯种草《神曲》。这个月刚好不忙,所以就尝试一下。
没想到,还挺上瘾的。
读过博尔赫斯作品的人都知道,他是但丁的迷弟,对《神曲》非常着迷。
博尔赫斯大头照嘻嘻
在《永生》中,他提出了关于超越死亡的命题。他尝试想象人们在永恒的“天堂”(老不死但活得无聊)或“地狱”(在轮回中不断经历生死)中是否能得到快乐。最后得出了“永恒的生命无法带来真正的幸福。只有有限生命的意义才能抵御无限生命的空虚”的结论。
在《小径分叉的花园》里,他参考了但丁能梦见两种可能弥留的能力,写出了一本“包含全部选择与可能”的小说。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平行空间。他认同但丁对悲剧的理解与解决方式:“无论福祸,都必然会发生。”因此他的故事才会有宿命的感觉。
他把但丁的心上人贝雅特丽齐写进了《阿莱夫》。他一边淡淡地表达自己求而不得的苦闷,一边安慰自己“当你很爱一个人的时候,也许只是因为你不够了解她”。
但这样还不足以表达对但丁的敬意和《神曲》的喜爱。为此,他还特意写了《但丁九篇》,亲自解读《神曲》^
但丁的《神曲》原名 Commedia,即《喜剧》。因为按照中世纪对喜剧的分类,剧情以欢喜结束的为喜剧,《神曲》的第三部有福之人的灵魂都升入天国,即以欢喜结束,所以但丁给它取名为《喜剧》。
但丁画像
但后来薄伽丘在评论但丁的《喜剧》时,在“Commedia”前面加了个“Divina”,成为“a divina commedia”(神曲)。
然后一直流传至今。
全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地狱篇》《炼狱篇》《天国篇》)。每部作品又各自包含33曲,加上第一部的序曲共100曲,14233行。全文用俗语(佛罗伦萨方言)写成,并采用十一音节三韵句的格律。
在中世纪,“三”象征着“三位一体的神”,“一百”象征着“完美”。因此,《神曲》的构思和布局也反映了但丁作为中世纪诗人的特点。
《神曲》讲述了诗人但丁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陪同下,游览地狱与炼狱,然后又在贝阿特丽切的陪同下游历天国的故事。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便要数但丁对地狱、炼狱和天国的构思了。
在但丁的想象中,地狱位于耶路撒冷地下,形状像个漏斗,共分为九层,外加进入地狱大门前的昏暗地带。
谓地狱前厅地狱可分为两个区域:第六层之前为外城,收纳罪恶较轻的罪人;第六层之后为内城,收纳罪大恶极的罪人。
炼狱则是介乎于天堂与地狱之间的中间地带。那里收纳的灵魂,生前虽然也有错,但程度较轻,且生前已向上帝忏悔,得到了宽恕。他们来到炼狱是要以不同方式洗涤罪过,最后走向天国享受永福。
炼狱本身有七层平台,每个平台对应于一种罪过。也就是传说中的“七宗罪”,它们是:骄傲、嫉妒、愤怒、怠情、贪财、贪食和贪色。
进入炼狱洗涤罪过的灵魂,都要根据自己生前所犯罪过分别到这些平台去接受磨炼。然后进入炼狱山山顶的伊甸园去喝忘川河与欧诺埃河的河水:前者能让人忘记生前的一切记忆,后者则让人恢复对生前一切善行的记忆。
但是,进入炼狱之前,阴魂们都要在炼狱的外围等候一定时间,所以外围也是炼狱的一部分。
这样,炼狱除本身的七层平台外,再加上山顶的伊甸园和山下的外围,总共也是九层,与九层地狱相对应。
至于但丁构思的天国则有九重。由下而上依次是:月亮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和水晶天。在它们之上的是净火天(又叫天庭,是上帝、天使、圣母、圣徒等待的地方)。
但丁并未一一描述各重天的样子,仅说月亮天仿佛是一层“明亮、厚重、坚实、纯净”的云,纯净得“就像阳光下的水晶”。对其他几重天,仅说明它们的颜色或速度,例如说火星天呈火红色,木星呈银白色,说水晶天旋转速度最快。
但丁根据福灵们生前的功绩把他们安排在各重天里,然而平时他们却待在净火天里,仅在但丁访问各重天时,他们才分别降至属于他们的天体里与但丁会面。
好不容易对《神曲》有了兴趣。我又悲催地发现没有一个版本是好读的。
参考了网友们的意见,最后决定在几个意大利文直译版中选择。
现在市面上由意大利文直译的《神曲》共有四个版本:
首先,是诗歌的原文对比。
我找到了肖天佑教授的翻译自述,里面有一段是关于各版本译文对比的。我贴出来给大家看看。
Nel mezzo del cammin di nostra vita
mi ritrovai per una selva oscura
che la diritta via era smarrita.
Ahi quanto a dir qual era è cosa dura
esta selva selvaggia e aspra e forte
che nel pensier rinova la paura!
Tant’ è amara che poco piú morte;
ma per trattar del ben ch’i vi trovai,
dirò de l’altre cose ch’i v’ho scorte.
(以上为完全读不懂的原文)
田版:
“在人生的中途,我发现我已经迷失了正路,走进了一座幽暗的森林,啊!要说明这座森林多么荒野、艰险、难行,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啊!只要一想起它,我就又觉得害怕。它的苦和死相差无几。但是为了述说我在那里遇到的福星,我要讲一下我在那里看见的其它的事物。”
优点:忠实于原文
缺点:放弃诗歌体,选用散文体,导致原诗韵律缺失
黄版:
-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table" data-size="normal" data-row-style="normal">
我走过我们人生的一半路程(cheng), | |
却又步入一片幽暗的森林(lin), | |
这是因为我迷失了正确的路径(jing)。 | |
啊,这森林多么原始,多么险恶,多么举步维艰(jian)! | |
道出这景象又是多么困难(jian)! | |
现在想起来仍会毛骨悚然(ran), | |
尽管这痛苦的煎熬不如送命那么悲惨(can); | |
但是要谈到我在那里如何逢凶化吉而脱险(xian), | |
我还要说一说我在那里对其他事物的亲眼所见(jian)。 |
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table" data-size="normal" data-row-style="normal">
我走过我们人生的一半路程(cheng), | |
却又步入一片幽暗的森林(lin), | |
这是因为我迷失了正确的路径(jing)。 | |
啊,这森林多么原始,多么险恶,多么举步维艰(jian)! | |
道出这景象又是多么困难(jian)! | |
现在想起来仍会毛骨悚然(ran), | |
尽管这痛苦的煎熬不如送命那么悲惨(can); | |
但是要谈到我在那里如何逢凶化吉而脱险(xian), | |
我还要说一说我在那里对其他事物的亲眼所见(jian)。 |
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table" data-size="normal" data-row-style="normal">
我走过我们人生的一半路程(cheng), | |
却又步入一片幽暗的森林(lin), | |
这是因为我迷失了正确的路径(jing)。 | |
啊,这森林多么原始,多么险恶,多么举步维艰(jian)! | |
道出这景象又是多么困难(jian)! | |
现在想起来仍会毛骨悚然(ran), | |
尽管这痛苦的煎熬不如送命那么悲惨(can); | |
但是要谈到我在那里如何逢凶化吉而脱险(xian), | |
我还要说一说我在那里对其他事物的亲眼所见(jian)。 |
de="block" data-draft-type="table" data-size="normal" data-row-style="normal">
我走过我们人生的一半路程(cheng), | |
却又步入一片幽暗的森林(lin), | |
这是因为我迷失了正确的路径(jing)。 | |
啊,这森林多么原始,多么险恶,多么举步维艰(jian)! | |
道出这景象又是多么困难(jian)! | |
现在想起来仍会毛骨悚然(ran), | |
尽管这痛苦的煎熬不如送命那么悲惨(can); | |
但是要谈到我在那里如何逢凶化吉而脱险(xian), | |
我还要说一说我在那里对其他事物的亲眼所见(jian)。 |
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table" data-size="normal" data-row-style="normal">
我走过我们人生的一半路程(cheng), | |
却又步入一片幽暗的森林(lin), | |
这是因为我迷失了正确的路径(jing)。 | |
啊,这森林多么原始,多么险恶,多么举步维艰(jian)! | |
道出这景象又是多么困难(jian)! | |
现在想起来仍会毛骨悚然(ran), | |
尽管这痛苦的煎熬不如送命那么悲惨(can); | |
但是要谈到我在那里如何逢凶化吉而脱险(xian), | |
我还要说一说我在那里对其他事物的亲眼所见(jian)。 |
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table" data-size="normal" data-row-style="normal">
我走过我们人生的一半路程(cheng), | |
却又步入一片幽暗的森林(lin), | |
这是因为我迷失了正确的路径(jing)。 | |
啊,这森林多么原始,多么险恶,多么举步维艰(jian)! | |
道出这景象又是多么困难(jian)! | |
现在想起来仍会毛骨悚然(ran), | |
尽管这痛苦的煎熬不如送命那么悲惨(can); | |
但是要谈到我在那里如何逢凶化吉而脱险(xian), | |
我还要说一说我在那里对其他事物的亲眼所见(jian)。 |
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table" data-size="normal" data-row-style="normal">
我走过我们人生的一半路程(cheng), | |
却又步入一片幽暗的森林(lin), | |
这是因为我迷失了正确的路径(jing)。 | |
啊,这森林多么原始,多么险恶,多么举步维艰(jian)! | |
道出这景象又是多么困难(jian)! | |
现在想起来仍会毛骨悚然(ran), | |
尽管这痛苦的煎熬不如送命那么悲惨(can); | |
但是要谈到我在那里如何逢凶化吉而脱险(xian), | |
我还要说一说我在那里对其他事物的亲眼所见(jian)。 |
-node="block" data-draft-type="table" data-size="normal" data-row-style="normal">
我走过我们人生的一半路程(cheng), | |
却又步入一片幽暗的森林(lin), | |
这是因为我迷失了正确的路径(jing)。 | |
啊,这森林多么原始,多么险恶,多么举步维艰(jian)! | |
道出这景象又是多么困难(jian)! | |
现在想起来仍会毛骨悚然(ran), | |
尽管这痛苦的煎熬不如送命那么悲惨(can); | |
但是要谈到我在那里如何逢凶化吉而脱险(xian), | |
我还要说一说我在那里对其他事物的亲眼所见(jian)。 |
ode="block" data-draft-type="table" data-size="normal" data-row-style="normal">
我走过我们人生的一半路程(cheng), | |
却又步入一片幽暗的森林(lin), | |
这是因为我迷失了正确的路径(jing)。 | |
啊,这森林多么原始,多么险恶,多么举步维艰(jian)! | |
道出这景象又是多么困难(jian)! | |
现在想起来仍会毛骨悚然(ran), | |
尽管这痛苦的煎熬不如送命那么悲惨(can); | |
但是要谈到我在那里如何逢凶化吉而脱险(xian), | |
我还要说一说我在那里对其他事物的亲眼所见(jian)。 |
优点:讲究韵律
缺点:诗句字数(音节数)不齐,诗歌的形体美缺失
港版:
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table" data-size="normal" data-row-style="normal">
我在人生旅程的半途醒转(zhuan), |
发觉置身于一个黑林里面(mian), |
林中正确的道路消失中断(duan)。 |
啊,那黑林,真是描述维艰(jian)! |
那黑林,荒凉、芜秽,而又浓密(mi), |
回想起来也会震栗色变(bian)。 |
和黑林相比,死亡也不会更悲凄(qi); |
为了复述黑林赐我的洪福(fu), |
其余的景物我也会一一叙记(ji)。 |
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table" data-size="normal" data-row-style="normal">
我在人生旅程的半途醒转(zhuan), |
发觉置身于一个黑林里面(mian), |
林中正确的道路消失中断(duan)。 |
啊,那黑林,真是描述维艰(jian)! |
那黑林,荒凉、芜秽,而又浓密(mi), |
回想起来也会震栗色变(bian)。 |
和黑林相比,死亡也不会更悲凄(qi); |
为了复述黑林赐我的洪福(fu), |
其余的景物我也会一一叙记(ji)。 |
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table" data-size="normal" data-row-style="normal">
我在人生旅程的半途醒转(zhuan), |
发觉置身于一个黑林里面(mian), |
林中正确的道路消失中断(duan)。 |
啊,那黑林,真是描述维艰(jian)! |
那黑林,荒凉、芜秽,而又浓密(mi), |
回想起来也会震栗色变(bian)。 |
和黑林相比,死亡也不会更悲凄(qi); |
为了复述黑林赐我的洪福(fu), |
其余的景物我也会一一叙记(ji)。 |
-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table" data-size="normal" data-row-style="normal">
我在人生旅程的半途醒转(zhuan), |
发觉置身于一个黑林里面(mian), |
林中正确的道路消失中断(duan)。 |
啊,那黑林,真是描述维艰(jian)! |
那黑林,荒凉、芜秽,而又浓密(mi), |
回想起来也会震栗色变(bian)。 |
和黑林相比,死亡也不会更悲凄(qi); |
为了复述黑林赐我的洪福(fu), |
其余的景物我也会一一叙记(ji)。 |
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table" data-size="normal" data-row-style="normal">
我在人生旅程的半途醒转(zhuan), |
发觉置身于一个黑林里面(mian), |
林中正确的道路消失中断(duan)。 |
啊,那黑林,真是描述维艰(jian)! |
那黑林,荒凉、芜秽,而又浓密(mi), |
回想起来也会震栗色变(bian)。 |
和黑林相比,死亡也不会更悲凄(qi); |
为了复述黑林赐我的洪福(fu), |
其余的景物我也会一一叙记(ji)。 |
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table" data-size="normal" data-row-style="normal">
我在人生旅程的半途醒转(zhuan), |
发觉置身于一个黑林里面(mian), |
林中正确的道路消失中断(duan)。 |
啊,那黑林,真是描述维艰(jian)! |
那黑林,荒凉、芜秽,而又浓密(mi), |
回想起来也会震栗色变(bian)。 |
和黑林相比,死亡也不会更悲凄(qi); |
为了复述黑林赐我的洪福(fu), |
其余的景物我也会一一叙记(ji)。 |
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table" data-size="normal" data-row-style="normal">
我在人生旅程的半途醒转(zhuan), |
发觉置身于一个黑林里面(mian), |
林中正确的道路消失中断(duan)。 |
啊,那黑林,真是描述维艰(jian)! |
那黑林,荒凉、芜秽,而又浓密(mi), |
回想起来也会震栗色变(bian)。 |
和黑林相比,死亡也不会更悲凄(qi); |
为了复述黑林赐我的洪福(fu), |
其余的景物我也会一一叙记(ji)。 |
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table" data-size="normal" data-row-style="normal">
我在人生旅程的半途醒转(zhuan), |
发觉置身于一个黑林里面(mian), |
林中正确的道路消失中断(duan)。 |
啊,那黑林,真是描述维艰(jian)! |
那黑林,荒凉、芜秽,而又浓密(mi), |
回想起来也会震栗色变(bian)。 |
和黑林相比,死亡也不会更悲凄(qi); |
为了复述黑林赐我的洪福(fu), |
其余的景物我也会一一叙记(ji)。 |
-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table" data-size="normal" data-row-style="normal">
我在人生旅程的半途醒转(zhuan), |
发觉置身于一个黑林里面(mian), |
林中正确的道路消失中断(duan)。 |
啊,那黑林,真是描述维艰(jian)! |
那黑林,荒凉、芜秽,而又浓密(mi), |
回想起来也会震栗色变(bian)。 |
和黑林相比,死亡也不会更悲凄(qi); |
为了复述黑林赐我的洪福(fu), |
其余的景物我也会一一叙记(ji)。 |
优点:尾韵完全复制《神曲》的三韵律
缺点:诗句长短略有差异,偏粤方言,对非粤方言使用者不够友好
肖版:
人生半征程,
迷路陷密林。
歧路已远离,
正道难寻觅。
密林暗且阴,
浓密又荒僻,
言语难表述,
内心存余悸。
犹如面对临终,
悲痛难以说清。
先表三只猛禽,
再说维氏福星。
优点:保存了诗歌形式美
缺点:过于追求“形似”,忽略诗的“意蕴”
结论:
如果只看原文翻译,个人更倾向于选择港版(黄国斌)。
虽然他的诗句长短略有差异,但他的尾韵完全复制了《神曲》的三韵律。
从整体上看,既有诗的“样式”,也有诗的“意蕴”。且基本转述了原文的意思。
我是广东人,译文偏粤方言对我的阅读不造成任何障碍。反而在读的过程中很有亲切感。
仅从原文翻译来看,我的推荐顺序是:港版>黄版>田版>肖版
其次,是注释部分对比。
第一次读《神曲》的人都特别依赖注释。所以注释的质量也是版本选择的考虑因素。
港版、黄版和田版的注释篇幅几乎占全书的2/3。
大概每三句诗就一个注释,而且都采用尾注而非脚注。
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神曲》时,每读三句诗就不得不停下来,然后跳到那一曲诗歌的末尾去读一条注释。
累,真的累。谁读过谁知道。
所以这三版的注释直接劝退那些本来就犹豫要不要读的人。
相比之下,肖版的注释统一使用脚注。读起来反而清爽简洁,理解起来也没有太大压力。
综合所有因素,我的推荐顺序还是:港版>黄版>田版>肖版
另,有网友推荐朱维基和王维克译本。我翻了一下,觉得还不错。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读一下,觉得合适再买。
但丁的《神曲》是真难懂,所以我又找了一些讲座作为辅助入门。
透过这些讲座,你将大概知道《神曲》到底讲了什么。但丁为什么要写它;为什么要这样写他;这种写法与之前的诗歌有何不同;我们应该怎样去读这本文学巨作;读的时候又该注意哪些地方。
1、TTC讲座:《但丁与神曲》(全2季)
这个系列讲座适合对《神曲》感兴趣,但一无所知的小白。从版本选择、诗人简介到作品简介(三大部分构造+世界观精讲+重要人物分析),都讲得特别仔细。每节30分钟,我在第一次看的时候都是2倍速连刷。主要让自己对《神曲》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2、耶鲁大学:《解读但丁》(全24节)
耶鲁大学的但丁讲座比TCC的要深入一些。
第一讲首先介绍了《神曲》的作品特色,以及阅读的两种方法:纵向与横向。
所谓纵向,就是就是按照章节,从头到尾读下去。跟随但丁的朝圣顺序(地狱、炼狱、天堂),认识世界的过程来阅读。
横向阅读,就是选出每一部分的相同章目进行对比阅读。比如,单独拎出《地狱》第一章、《炼狱》第一章和《天堂》第一章,我们会发现一个连贯的过程。要不就是按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模式,要不就是同一主题逐渐深化、升华。大家在二刷的时候不妨试试这个读法。
第二讲介绍了但丁另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新生》。讲述了但丁本人的爱情故事,以及这个爱情故事对他创作《神曲》的影响。
最后一讲是答疑,剩余部分均按照《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堂篇》的顺序讲解。
整个课程细致精彩,个人十分推荐。
3、纪录片:《意大利文学巨匠但丁》
这个纪录片最大的价值,在于纠正了我们对《神曲》的很多误解。
一直以来我们都觉得《神曲》很高大上,它的每一句诗都应该是优美的。但在这个纪录片中,研究者却告诉我们:《神曲》的诗句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高大上”。
恰恰相反,为了扩大《神曲》的传播度,更好地给群众“洗脑”。但丁故意放弃拉丁文,使用意大利通俗语来写作。他的目的是为了作品“朗朗上口”,便于传播。而不是“文藻华丽精致”,给后人作为纯文学的范本来研究。
可以说,《神曲》的“社会性”强于它的“文学性”。因此,我们读者不要先入为主,以为但丁和莎士比亚的风格一样,都爱写一堆优雅唯美的句子。
4、科普视频:但丁的神曲到底讲了啥?
这个科普系列一共有3集,高度概括了《神曲》三大部分的主要内容。适合对作品有一定了解的朋友看。
5、独白剧:《但丁的一切》
6、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但丁九篇》
推荐理由:见文章开头。
写在最后:
虽然这个月勉强把《神曲》读了一遍,期间也看了不少资料。但还是没有办法说,自己已经读懂《神曲》了。事实上,通过读《神曲》这个过程,我对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和中世纪时期又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估计今年还会抽空补一下想过的课程和作品。
最后希望大家《神曲》阅读愉快!
如果有好的资料,记得也给我推荐一下喔
重要特点是:
①、梦幻与写实的交融
②、工整与协调的结构;
③、象征、寓意、梦幻的手法
④、民族特色:意大利语。
《神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于14世纪初(1307年)开始创作,历时十四年最终完成的长诗。十五世纪以来,《神曲》作为世界各地读者的重要阅读对象,是欧洲文学史的重要作品之一。在中国,不同出版社也相继出版《神曲》译本。
主要内容:一天,但丁在森林中迷路,危急之际,罗马诗人维吉尔(V irgilio)受贝雅特里奇(B eatrice)之托付,带领但丁穿过地狱、净界。
这段旅程中,但丁看到了有些罪人在地狱因生前不同之罪过而遭受不同的惩罚,另一些罪人则在净界里努力洗除自己的罪孽,后来贝雅特里奇出现,接替维吉尔的向导地位,在迫使但丁对自己的过失作一番告白后,亲自引导但丁游历天国,但丁最后终于见到上帝。 《神曲》共分三篇:地狱、净界(炼狱)、天堂,每一部分由33章组成,加上最前面的序章,全书共100章。